7月21日2时45分,在海南博鳌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基地,“海燕”Ⅰ型无人机穿云破雾,钻进今年第4号台风“派比安”;10时,香港天文台有人机加入探测阵型,对“派比安”进行探测扫描。这是中国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首次实现台风多飞机平台、多敏感区联合观测,精准捕捉“派比安”外围云系结构,助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。
图为“海燕”Ⅰ型无人机。摄影:刘倩
历经两个小时的飞行,4时45分,“海燕”Ⅰ型无人机返航,将捕获的4200余条有效数据实时回传至气象大数据云平台“天擎”系统,并提供至中央气象台、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、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、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单位。

此次“海燕”Ⅰ型无人机在既定的时间、地点精准投放8枚探空仪,记录下不同高度的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、气压等数据,更立体地观测到“派比安”三维结构。同时,其首次携带的云雷达、温湿廓线仪等设备在穿越“派比安”时,获取到了途经台风本体的云体回波反射率亚星平台登录、速度谱、温度、湿度等信息,这些代表台风结构或周围环境场的数据细致而清晰,让预报员能够实时清晰地“看”到台风云系的分布和结构,从而更科学把握台风发展。
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机动气象观测指挥方舱。摄影:李锡成
7时15分,在广东清远、河源、汕头、阳江等4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,同时开展的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加密观测成功获取了“上升一平漂一下降”三阶段的大气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等要素的廓线观测结果。
10时,香港天文台和政府飞行服务队利用有人机携带下投探空仪,在相关空域内进行下投观测。
海燕”Ⅰ型无人机完成巡检。 摄影:李锡成
当台风中心距离我国较远时,气象卫星提供台风云图及动力结构遥感观测信息;当台风接近时,天气雷达、风廓线雷达、沿海近岸气象站提供相关数据。而高空大型无人机可搭配机载下投探空仪及云雷达、温湿廓线仪等遥感设备,获取飞行层及台风立体垂直结构信息。
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基地室主任赵培涛表示,这些“直接”的观测资料能够帮助预报员分析台风发展趋势、强度变化及结构特征等信息,从而提高台风路径、强度和风雨预报的精准度;同时高空大型无人机与气象卫星、天气雷达等共同构成台风综合立体监测网。

“海燕”Ⅰ型无人机的飞行路线。 摄影:李锡成
来源:中国气象局责编:赵朋朋主编:朱海海